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资讯中心 > 正文

考古青年志丨冉祥芮:心怀敬畏在学习中成长

2023-06-02 01:06:14 博览新闻


(相关资料图)

01:35

编者按考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第一印象还是深奥的、神秘的、冷门的,有人甚至把考古和“挖宝”“挖墓”混为一谈。那么考古究竟是什么?什么是田野考古发掘?都是什么样的人在从事考古工作?淄博日报融媒体系列报道《考古青年志》走近淄博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院的年轻考古工作者,听他们讲一讲“考古那些事”,让我们也一起感受淄博考古工作的青春力量。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耿雪 视频制作 马金

自2月19日起,冉祥芮与四位同事一起进驻高南遗址工地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下工地至今虽仅有几个月的时间,她却已经历了发掘现场摄氏度零下的苦寒,到三十摄氏度高温的气候变化。四季的滋味可谓都尝过了一遭,但无论寒风刺骨还是烈日炎炎她与同事们一道都坚持了下来。

由于上工时间早,两个月来,被称作“夜猫子”的冉祥芮也过上了早睡早起、规律作息的健康生活。在考古工地的生活是自由又有序的,自由体现在每个人坐拥自己的5(米)×10(米)探方,可以根据探方内遗迹的复杂程度自行把握工作进度,自己的探方自己做主;有序体现在无论如何安排一天的工作,都要严格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规程》做好遗迹单位的发掘与记录,并与工地整体的发掘进度保持在相对一致的水平。

据冉祥芮介绍,每天到达工地后,工作人员就要对当日的工作进行规划。例如,探方内有范围明确的遗迹,便采用科学的发掘方法按照先晚后早的顺序逐层清理,及时分层收集土样、植硅体及遗迹单位中的遗物,并完成拍照、绘图与记录工作。没有范围清晰的遗迹时,则要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洒水刮面,直至找出遗迹的范围并理清相邻遗迹间的叠压打破关系为止。

工作过程并不总是顺利的,遗迹轮廓不清晰、找不到开口范围是时常的事。面对一片杂乱的土色,以及刮过上万次面却依然无从下手时,冉祥芮直言很想躺平。但冉祥芮坚信,“拉住黄牛就是马,拿到笆笼才放鱼”,只要刮得够多,遗迹定会在某一刻展露真容。

在发掘过程中,冉祥芮也搞出过些啼笑皆非的小乐子,老鼠洞事件就是其中之一。老鼠洞在考古发掘中很是具有迷惑性,废弃的老鼠洞垮塌后形成的致密黄土带,在刮面时很容易被误认为遗迹。但经验丰富的老手一刮就能分辨出它与遗迹填土手感的不同。有时刮面刮到一大片致密的黄土还以为找到了房址拐角,实则只是老鼠洞,更谈不上房址遗迹了。

“虽然发掘过程时常会因判断失误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感到挫败,但工友间的互相帮助、民工阿姨的照顾和在探方里不时抬头望到的一片方形的湛蓝天空都使我感到工地生活很美好。”冉祥芮表示,经过两个月的发掘,她已经不会毛手毛脚地把屎壳郎球球珍而重之地收小件,也不会再对着一片老鼠洞尖叫了,取而代之的是将遗迹完整、真实地清理记录下来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在冉祥芮心里,考古是贯穿过去与当下的一道桥梁,奔流其下的是千万年间人类连绵不断的生活史,踏足其上的人怎能不临深履薄、心怀敬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