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汽车“缺芯”是否还会再现?_天天热头条
近来,正当全球汽车行业芯片供应转好刚刚松了口气之际,一条新的消息又令国内汽车企业的神经再次紧绷起来。5月23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将把先进半导体制造设备等23个产品列入出口管制清单。经过两个月的公示期后,这一管制政策将于7月23日正式生效。届时,除了日本列入名单的42个“友好”国家和地区之外,中国企业要想从日本企业进口芯片设备及关键材料都要重新申请特别许可。
【资料图】
日本此次的限制清单中,包括清洗、薄膜沉积、热处理、光刻、刻蚀、测试等设备。这些设备可以用来制造先进的高性能芯片,其电路宽度可达到10至14纳米左右。此前,美国已经采取了类似措施,并要求日本与荷兰同步,荷兰也于5月17日宣布了出口限制措施。
业内很多人都知道,仅在芯片生产核心设备光刻机上,美国、日本、荷兰三强就分别占据全球市场41%、32%、18%。而日本的芯片设备最大市场是中国。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进口的日本芯片设备约424亿元,占日本此类设备出口的30%,同时进口额是自美国进口同类设备的2倍以上。
因此,由于上述这些现实因素,国内汽车行业的忧虑并非杞人忧天,很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特别是近期给国内汽车行业带来一些现实压力,因为,国内的汽车芯片产业起步较晚、产业链不健全、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是有目共睹、难以否认的事实。正如此前不久,遭受打压的华为发布最新款P60 Art手机一样,因为无法获得5G芯片,只有4G版上市。因此,汽车行业对此也应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由于芯片先进设备进口受到限制,可能很多与先进芯片相关的技术将不得不延期。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同时,也应该看到有希望的未来。一方面,目前汽车上除了智能座舱的高算力芯片、5G车联网等芯片之外,大多数目前尚可以使用宽度大于28纳米的芯片来解决。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特别是近几年受到外界打压以来,国内芯片产业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正越来越快,因为退路已经被封了。“压力越大,动力越强”的特点正在再次出现,有的国内芯片企业甚至说,就怕那些国家突然放开出口限制向中国搞低价倾销,那对国内芯片产业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事实上,国内芯片产业的产业链不完整是事实,但在不断“补链”也是事实。来自外电的报道称,在几乎被禁止进口的情况下,中国的国产28纳米光刻机即将落地,走向应用。一旦有了这一设备,智能座舱所需的高算力芯片无论是14纳米还是7纳米,都有可能生产出来,无非就是良品率不如进口设备,但即使多加上一道检测程序,芯片成本也会低于进口产品。而且,在此次进口受限的蚀刻、沉积、清洗等设备上,国内也有厂家生产,如果断了后路,这些都将加速技术突破,从而代替进口的高端产品。
智能电动汽车相对于燃油车,芯片用量是燃油车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而且很多芯片是不可获取、难以替代的。作为方兴未艾的一大新兴产业,从社会到产业及企业,方方面面都会从支持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及出口的高度,去认真推动芯片产业发展,而且芯片产业中自主研发的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件产品的诞生或升级,都将产生自主知识产权,从而一步步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
在全球的各个产业门类中,汽车产业对于车规级、高价值芯片的消耗量之大毋庸赘言,鼎力发展完整的芯片产业,其实也是夯实了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外来的压力也会改变一些困境,加速国内芯片突围的步伐。例如,近年来国内多家芯片企业自主开发出了车规级芯片产品,但在很容易买到国外芯片的情况下,车企很少采购国内自主开发的新产品,芯片作为汽车零部件,没有上车实用的数据,就难以持续优化性能,但是,外来的围困,无疑为国产车规级芯片带来了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很多车企已经主动与国内芯片企业联手开发汽车芯片,如上汽通用五菱与黑芝麻联合研制了“WULING”系列芯片,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升级芯片产品,芯片性能也越来越好;上汽与长安,都与地平线签署了合作开发汽车芯片的协议,至今地平线的算力芯片也已上车应用;还有,东风汽车与中车集团合资的芯片企业,已经量产新能源汽车IGBT芯片模块,不仅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还能向其他车企供货……
芯片产业,固然是一块公认的难啃的“硬骨头”,但是,如果真的进入“山重水复疑无路”境地,国内各界必然会寻求突破,从而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远的不说,看看近年来中国汽车所走过的路,就会知道这绝不是妄言。在汽车出口方面,2000年,日本汽车出口量为482万辆,中国汽车出口为1.7万辆;2022年,日本汽车出口量为350万辆,中国汽车出口为311万辆;而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已经超越日本,站上世界第一。
或许,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必定能解锁所有的芯片核心技术,自主打造完整的芯片产业链,为中国汽车产业走向世界、做大做强发挥应有的作用,谱写新的“中国奇迹”。